发布时间:2025-10-16 23:48:58    次浏览
前言:网上铺天盖地都是乔任梁死亡的消息,让我突然想起之前写的这篇文章,打开一看却被其中的一句话触动:罗曼?罗兰说圣桑的艺术表面上富有乐趣,但“在其深处却隐藏着一种忧郁的苦恼,这种苦恼的根源在于他对人生的徒劳无益有一种颇为痛切的感觉。这种厌世感起初是一种略带病态的困倦,进而爆发出一种怪诞的幽默和神经质的欣快、并因此喜爱效攀这种类似丑剧的、滑稽可笑的戏谑般情感。”这让我想到了脸上笑容总是很灿烂的乔,或者说一直带着这样的面具生活的还没有被发现是有抑郁症的人们,对于他们来说,死亡是解脱吗?圣桑把答案写在他的音乐里了。卡米尔·圣-桑(1835-1927)是法国著名作曲家,他的一生跨越了世纪年代浪漫主义开端至世纪年代的新古典主义时期,经历了一个人类社会生活发生极大变化的特殊阶段。他的交响诗《死亡之舞》Danse Macabre Op.40,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于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1]。Chapter 11870年的巴黎,这座法国的心脏之城正处于复辟与妥协,君主与民主,守旧与革新中……如果有玩过《刺客信条:大革命》的宝宝们应该是已经深深地被这个当时处于风暴中的城市的美丽所折服,然而除了风景美,这里人们也很热爱音乐,但当时一方面舞台上充斥着意大利和德国的戏剧,尤其是风靡整个欧洲的瓦格纳音乐,让法国本土音乐,特别是器乐作品无人问津;另一方面,普法战争后的抗德情绪高涨,一批法国音乐家受爱国意识驱使决定对这样的音乐界现状进行改变,圣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与他的同道们一起创办了“民族音乐协会”,虽然后来圣桑退出了这个协会,但他在参与协会期间开辟了新的音乐体裁,即交响诗,死亡之舞是他的第三部交响诗作品。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卡扎里斯的同名诗篇改编的,展现的是一幅死神在墓地里为一群骷髅拉奏小提琴,它们午夜在墓场狂舞,到黎明鸡啼时再归于静寂的怪诞场景,但其实如果要追溯死亡之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西方的一种就名为死亡之舞的宗教习俗,到了14世纪末,这类舞蹈含义出现了变化:他们不再是生者与死者的邂逅,相反,成了冥想死者之舞的壁画[2],说起来是有点恐怖,然而我第一次看到他们是在《死亡之舞》的游戏里,把像素化的骷髅实在让我觉得有些可爱,死亡之舞这个游戏……啊不,游戏和壁画都是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展现了欧洲黑死病肆虐的时期,黑死病就是鼠疫,这点知识我还是有的,可是我从来不造黑死病的医生长这样……一个鸟人,哦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年代。 《死亡之舞》的戏剧最早见于德国,但目前能读到的一个演出文本是1360年西班牙的本子《死亡之舞》(Danza general de la muerte),文学史家曾发现可以证明《死亡之舞》在宫廷演出的各种材料[3]。到了十九世纪,死亡之舞题材渗入了音乐领域,并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耳熟能详有李斯特的一系列以死亡为主题的乐曲。俄国作曲家居伊中肯地评价过李斯特与圣一桑的这部同名作品“李斯特异常严肃地以中世纪的神秘主义和不可动摇的盲目信仰处理了这个主题,而圣一桑先生是法国人,他轻松地、嬉笑般地以十九世纪的怀疑主义和否定态度来看待同一个题材。”[2] 【《刺客信条》里的巴黎】Chapter 2如果把音乐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音乐天赋极强者,一类是后天艰苦卓绝努力者,圣桑必然属于前者,圣桑二岁半时就由音乐家伯母教弹琴,他被发现拥有惊人的音乐天份,而且拥有超于常人的记忆力,只要听过、读过的,他都能毫无错漏记忆。他于三岁便懂书写,五岁时写出附有钢琴伴奏的歌曲,七岁开始跟随史塔马缇学琴,十岁时和比利时的小提琴家贝塞姆斯合作演出贝多芬的小提琴奏鸣曲,几个月后更举办首次钢琴独奏会,十六岁时就编写他的第一首交响乐,1868年因为音乐上杰出的贡献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勋章……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命运并没有让他一直笑到最后,圣桑在1870年参加了普法战争,战争的残酷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悲伤印象,更是在1878年经历了一场悲剧——他的长子从阳台跌落,次子不久也夭折,圣桑因此也和妻子决裂,也许是圣桑在他的作品中与死神相谑,现实中也不得不面对死神对他开的这样一个巨大又恶劣的玩笑。同时圣桑可算得上是一位通才,早年曾涉猎地质学、考古学、植物学及昆虫学,他亦精通多种语言,还是一位数学专家、业余科学家,在音乐上,也著有一些独特的美学理解的书,如他的文集《音乐回忆》和《直言音乐文集》中就收录了一些探讨音乐艺术本质问题,以及关于音乐的形式和内容的短论[4],最典型的思想言论就是“音乐除了自身外没有其它的目的”、“形式高于一切”。在《死亡之舞》这个作品中,圣桑使用了“富有幽默感的表现死亡主题的形式”,呈现的是圣桑本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以及审美表现。罗曼?罗兰曾指出圣桑的艺术表面上富有乐趣,但“在其深处却隐藏着一种忧郁的苦恼,这种苦恼的根源在于他对人生的徒劳无益有一种颇为痛切的感觉。这种厌世感起初是一种略带病态的困倦,进而爆发出一种怪诞的幽默和神经质的欣快、并因此喜爱效攀这种类似丑剧的、滑稽可笑的戏谑般情感[5]。”这在听这首曲子的时候能感受出来,《死亡之舞》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听起来诡变多端,但同时三拍子的舞曲节奏又让人感觉欢快,热烈,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对比,正如圣桑在他的散文诗《死亡》中写道的那样:“为何要惧怕死亡,为何担忧死亡,死亡实为自然的归宿。'降生、生存、死亡',乃是全部人生的三大语词扰如一浪接一浪,亦同一钉拔一打,由此,你替代了昨日的你,昨日永不再来人生逝去,不留踪影,这就是人生定律。人世间的后来者担负起曾落在先行者肩上的重任,而这些先行者已被永无尽头的艰苦玻涉耗尽生命漫漫长路何其难,只到最后方有歇有人祈祷,企盼爱抚般地迎接黑暗女神之吻。”我觉得这首诗是对《死亡之舞》这一曲最好的诠释,圣桑向所有人传达着他的死亡哲学,即积极乐观看待生死,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死亡,死亡是人生中极其平常与自然的事,是自然规律,因此不用畏惧它。这样豁达和超脱的态度是我所非常欣赏的。 【医生】Chapter 3圣桑的作品很强调技法——这也是后人批评他的一个方面,说他只追求华丽的形式,而不寻求真正的乐念,然而作为一个非音乐专业人士的我首先接触到《死亡之舞》时就被他那样华丽的呈现和诡谲的风格所吸引,不得不说圣桑追求的形式唯美也是他作品独特的魅力,他作品的结构形态严谨简洁、讲究匀称、富于逻辑性,如果让我找个比喻的话,就好比我们学校的理工男写了一页对仗工整结构精巧的代码(他们坚持认为写得好的代码都是颇具艺术感的)。我不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太专业的也分析不出来,但好歹有幸学过一点钢琴,边听的时候看了一下谱,圣桑运用了大量的复调,这样的曲调堆叠复进会让人感觉更有层次感,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的涌上来,而这也和上文所提的圣桑的形式至上的音乐理念相关。《死亡之舞》以死亡主题(主题c)为结构轴心,是一首单轴心对称结构的曲子,主题a是快速、旋转的圆舞曲,主题b是较为抒情的圆舞曲,这两个主题在全曲中不断地加以呈示、变化和发展主题仍采用圆舞曲的节奏,曲调选用中世纪象征死亡的一段引录—圣咏《愤怒的日子》,仿佛描绘了在轻盈的舞蹈节奏中,白骨旋转,尸衣飘荡的情景[6]。“引子”、“首部”、“中部”、“再现部”和“尾声等结构功能段落与亨利·卡扎利斯同名诗歌的表达顺序相互对应,分别体现诗歌文本中“午夜”、“起舞”、“狂舞”、“舞酣”、“散去”的描述顺序,展现了一种形式对称美。 【死亡之舞的壁画】附录彻底歪楼的感想交响乐是个好东西,真希望每个人都能有那么一两首喜欢的。圣桑曾在《和声与旋律》中谈过:“从根本上说,我喜爱的既不是巴赫、贝多芬,也不是瓦格纳,而是艺术。”如果世界上没有了音乐这门艺术,那该会有多可怕啊……但是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游戏,那将会是非常令人难以忍受的:)所以从根本上说,我爱的既不是刺客信条,不是死亡之舞,也不是古墓丽影,而是游戏本身,它也是一门艺术。参考文献[1]圣-桑交响诗——死之舞等[J].实用影音技术.2014(6)[2]李静思.死亡主题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中的表现[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4[3]《黑死病与死亡之舞》.豆瓣网[4]王旭青.论圣-桑的音乐形式观[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2)[5]王旭青.圣-桑交响诗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06[6]罗曼·罗兰《音乐散文集》.冷杉.代红.音乐散文集[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358.文 某葵君图某葵君(作者简介:某葵君/女/中三病/社会工作在读/动漫宅/爆裂吧现实!粉碎吧精神!vanishment this world!)微信ID:zhZH3290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